古建筑是城市文明的根
古老的建筑是城市文明的“根”,承載著悠遠厚重的歷史文化。時代推移,千帆過盡,全國各地有一大批歷史建筑,逐漸沒落于繁華的街市……南通亦不例外。
曾幾何時,濠河畔那些封存著城市記憶的老建筑,或破敗不堪,或面目全非,而黯然失色。如今,隨著伶工學社,西寺等歷史古建筑復建項目的實施,濠河邊一座座老建筑重煥新生,為濠河景觀增添上新的色彩。
在靈秀的濠河水畔,高高的院墻,圍住了沈壽藝術館的滿園清幽。精致的八角大門上,鐫有“繡園”二字。遠遠望去,青灰的墻面和灰黑的瓦片,沉穩大氣。朱紅的門窗,則活潑跳動。二者相得益彰,讓這座建筑散發出獨特的韻味。
沈壽藝術館建于1992年,是由女紅傳習所舊址尚存的第一進的二層建筑修葺而成的。沈壽藝術館在修建時,嚴格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完好地保留了原有建筑的面貌。
1914年,張謇在南通創辦女紅傳習所,著名刺繡大師沈壽應聘來到南通,擔任所長兼教習,女紅傳習所起初附設在南通女子師范學校,后移到濠陽路。這是我國最早的刺繡藝術學校,培養了大批刺繡藝術人才。
女紅傳習所整座建筑由南通近代著名設計師孫支夏設計,建于1914年。建筑風貌較為全面地體現了南通近代建筑的特色。
據沈壽藝術館已退休的工作人員陳佐講述,原來的女紅傳習所,是一個莊園式的建筑群,座北朝南面向濠河。前后三進的二層木樓,東西一字排開,供師生辦公學習之用。兩廂建有南北走廊,左右“非“字形平房是員工宿舍和生活用房,青磚紅柱,窗明幾亮。
如今的沈壽藝術館,是環濠河博物館群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集中展示了沈壽的一組組歷史照片和刺繡實物,并詳細介紹了她的藝術業績及其弟子的刺繡藝術精華。此外,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通沈壽“仿真繡”(沈繡)傳承基地,沈壽藝術館的聲名已享譽世界。
2013年3月22日,由沈壽藝術館制作的沈繡精品《普京總統肖像》,被習近平主席作為國禮贈送給普京總統??吹竭@幅作品的普京總統,對它精湛的技藝贊賞有加。這是繼《奧巴馬總統全家?!?、《比利時國王夫婦像》之后,沈壽藝術館第三次承擔制造國禮的重要使命。
邁入伶工學社高高的門檻,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修繕一新、古色古香的院落。這里是中國近代第一所新型戲劇藝術學校的所在地。
1919年,張謇創辦伶工學社,試圖以戲劇改革實現改良社會之理想。因校舍尚未建造,伶工學社即以南公園做臨時校舍,借西寺公房作為校外宿舍。1920年8月7日,伶工學社新校舍落成于此。
《夢游梅花樓》一書中這樣寫道:“新校舍在南門外望仙橋河北西首(原五圣殿處)落成。朝南黑漆大門,正對南岸一片竹林。進大門內新建房社60余間,高高粉墻和外界隔絕,教室前空場一塊,有原廟的古老高大的銀杏樹,操場四周也有桃柳夾植成行。師生員工遷入,耳目為之一新?!?
上世紀20年代,著名戲劇改革家歐陽予倩曾在這里主持教學,他打破傳統“科班”的教學模式,開新型戲劇教育風氣之先。1926年,張謇去世,伶工學社于當年9月隨即停辦。
停辦后的伶工學社,一度閑置。解放后,劃歸南通醫學院使用,曾作為醫學院職工幼兒園。部分建筑作為職工宿舍被長期使用,原來的小劇場和部分校舍,種種原因被拆除。
近年來,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2010年起,伶工學社保護利用工程全面啟動。由市文廣新局作為責任單位,市文化館作為建設單位,對留存的原校舍進行修繕,同時恢復演習場所等設施。2013年6月,伶工學社保護利用工程基本竣工并正式對外開放。
“我們對遺留下來的6進老房子,盡最大可能按照原來的建筑風貌進行復原。新建的露天戲臺和小劇場,是遵循原來伶工學社的功能和整體布局來安排的,力求與原來的建筑風格相一致?!?文化館館長曹錦揚介紹說,“在復原的過程中,原來建筑上能用的材料都已運用上去,對于那些風化腐朽的材料,則進行了一定的改良?!?
時至今日,院內留存下來的三顆銀杏樹,依舊掛滿橙黃色的果實。復建后的老建筑部分,供以展覽之用。人們在這些舊式建筑里可以欣賞到“戲劇文化專題展”和“伶工學社暨近代南通戲劇文化陳列”。與之相匹配的小劇場和露天戲臺,則用于舉辦各種形式的戲劇文化活動。
曹錦揚表示,“復建后的伶工學社被定位為環濠河博物館群的新成員,公共文化服務的新陣地,特色旅游文化的新景點。在今后活動的開展上,我們將力爭做到天天有展覽,周周有演出,月月有講座,季季有名家,年年有大賽?!?
10月4日至5日,伶工學社迎來了“天空之城·伶工學社”杯首屆南通市戲曲票友大賽海選活動。這個沉寂多年的老建筑里,又重新彌漫起濃濃的戲劇情懷。
西寺歷史文化保護項目,是一個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古建筑恢復工程。寺院原有建筑的外部形制,目前已基本修繕成型。如今,一眼望去,就能感受到它古樸沉靜的氣息。
西寺創建于宋乾道元年,原名興化禪寺,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謴颓暗奈魉?,幾乎完全掩映于周邊的高樓里。因長期被用做企業生產車間,寺內建筑破敗不堪。
建筑設計師陳列利,是這個項目設計工程的負責人。在他看來,西寺從整個形制上看,屬于宋代的建筑,是南通少有的具有宋代遺風的古建筑之一。它保留了山門、前殿、中殿和后殿,整個體系相對比較完整。
古建筑有它的生命特征所在。陳列利說:“修復古建筑,最重要的是尊重歷史。在設計之初,要做大量的摸底工作。摸清建筑的整體脈絡,對歷史信息進行細心地梳理考證,以此作為修復的主要依據?!?
在南通市規劃局名城保護處,一份關于西寺歷史文化保護項目的規劃書顯示:未來的西寺,將恢復古寺院原有的完整格局。在寺院的西南側,一片生態景觀綠地,將成為人們休閑的好去處。西北側,將加筑景觀休憩小亭。東側,將形成一個景觀廣場,人們可以在那里欣賞有關南通歷史典故的浮雕。復建后的西寺將成為一個集古建藝術、文化、休閑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城市文化設施。
說到南通古寺廟的復建,不得不提到城隍廟的遷建。
城隍廟始建于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坐北朝南,原位于城中之十字街鐘鼓樓東南側。宋代時,城隍廟的規模尚小,后歷代修繕擴建,規模逐步擴大。民國八年,張謇又進行了一次歷時8個月之久的重修,廟貌為之大新。
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城隍廟形成了一個擁有八仙宮、呂祖殿、火星殿、靜修閣、大殿、都天堂、后宮、鑒心堂、廳堂、戲樓、吹鼓廳、二門堂、甬道、廡、軒等多個建筑的龐大建筑群,共有100多間廟房。
1998年,隨著南通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市容市貌的整治改造,十字街拓建市民廣場,城隍廟的遷建被提上了日程。這個浩繁的遷建工程,陳列利也參與其中。
“西寺是進行修復,而城隍廟的遷建,是要把整個建筑群搬到另外一個地方。作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按照保護要求,應原拆原建,這其中的復雜度可想而知?!标惲欣f,“我們用了一年時間進行測繪和遷建前的準備工作。對廟宇的每一個構建,包括一磚一瓦都進行了編號?!?
2003年,城隍廟遷建工程落成。遷建后的城隍廟西臨濠河,景致優美。從儀門、甬道、拜殿、大殿及元辰殿、財神殿,東、西兩廡到山門、戲臺、后宮、文昌閣、藥王閣、前后東西廂房、耳房、東西迴廊,建筑形制十分完整,風格莊重大氣。
這些年來,承載著城市歷史與記憶的老建筑,正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陳列利表示,如今,當古建筑越來越少,現代建筑千篇一律,對古建筑的修復和保護,就顯得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