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九思堂獨一無二的度假古建宅院
今天南方古建筑設計院帶大家走進度假古宅院“九思堂”,九思唐坐落于婺源縣清華鎮花園村委會羅云村,始建于光緒壬寅年,即公元1902?!熬潘肌倍?,源于《論語》:“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古徽州人大都有很強烈的思鄉情節,在他們功成名就之后,都會衣錦還鄉給自己家人造一間漂亮,舒適的古建宅院以光宗耀祖并取名“某某堂”(現今徽州方言表達人們對不分是非。不務正業的為人處事行為仍用“沒名堂”加以駁斥。)九思堂得名如是而來。
建筑構成
九思堂占地500余平方,主要由4大部分組成:既前堂,后堂,廚房和后院。前堂用于招待會客等重要場合,所以大都建造的相當體面大氣,前堂又有天井和前堂大廳之分:由大門入后,首先是一門樓,為重要人物下轎壓架之用,由門樓而進眼前便是徽州古建必有的重要組成部分:天井,以“口”字為例比作天井,左側一豎為入堂大門,天井緊靠一面墻,此墻既為“口”字上面的一橫,墻上繪有“魁星點斗”壁畫,“口”字右側一豎乃一書房,而下面一橫則就是前堂大廳了?!翱凇弊炙狞c也是具有含義的,那便是囊括天井的四跟頂梁大柱,此處,其雕梁畫棟的徽州木雕精湛藝術一覽無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倒掛獅,等等)與天井相連的便是前堂大廳了,前堂大廳左右各一房間,中間置一八仙桌,大廳左右各置兩門,一門與左右房間相通,一門與左右后堂相通,而左右房間內又有兩門與后堂相接,如此布局也是具有其深層意義的,因為那時候以女人的社會地位,是不方便步入正堂的,而她們若是要進前堂房間便可由后堂直接出入。
說到后堂,其大概為前堂的小型復制,一樣左右各一房間,中間一八仙桌,不過各方面的配置相較前堂會簡約許多,后堂左側與廚房相通,兩者之間有樓道上樓,樓上都是房間,房間布局與前后堂一致,提到房間,前后堂房內各有一雕花大木床,保存完好。后堂底部與后院相接,后院,顧名思義,一座小型花園以及陳物之用。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到徽派民居古建的又一共性,那便是各門口以及廳房庭院的銜接點:臺階。而臺階又有石制和木制之分,在那個年代,它的高低大小與主人公的社會地位相掛鉤,是相當講究的,而有階之處必有門,九思堂有大大小小門共計近30坐。
歷史和現在
九思堂建造者江有孚,乃一介書生,從魁星點斗壁畫可以看出主人公在造此堂時并未考取任何功名,并且還表達了對功名的強烈追求,事實是盡管主人公何其努力,卻屢試不中,于是乎開始運用文人慣用的伎倆“發牢騷”,以表達自己的懷才不遇,其表現為引用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中的詩句“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為聯懸掛于天井兩側,現存有“蓬萊文章建安骨”上聯,下聯可能已經丟失。
晚清時期的徽州,致富定律無異于兩條,非官即商,九思堂主人公既已排除以官致富的可能,主人公的身份很可能就是名噪一時的徽商了,現在比較認可的一種說法是,主人公先以一木商身份發家,(據已有資料顯示與當時知名徽州木商余家鼎,江城頗有淵源,其具體不甚明朗,仍有待考證),后致力于考取功名,然,終其一生,未果。
1935年,九思堂主人膝下無子,于鄰村一吳姓人家過繼一子,名江顯耀。
解放前,江顯耀先生在上海南京路一百貨店學徒,因父母陸續辭世家中無人而返回九思堂。
1949年至1952年羅云村農會以及1952年至1957年羅云鄉政府辦公場地設在九思堂,期間江顯耀及妻子一度被迫遷至他處居住一年有余。
文革時期,九思堂曾被改為茶莊,破四舊之風席卷全國。萬幸的是,江顯耀先生為保護九思堂,用泥巴糊上所有雕刻,從而巧妙地躲過這場災難,將九思堂基本完好保存至今。
1982 年,江文昌先生將所糊黃泥清除洗凈,精美木雕重見天日。
2011年,江文昌先生全家喜遷新居,九思堂進行全面改造,成為婺源獨一無二的度假古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