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布局設計與裝飾
山西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多的省份,有271處,占全國總數的11.5%。其中寺、觀、廟宇占七成。
寺,也叫佛寺,是佛教僧侶供奉佛像、佛骨(舍利),進行佛事活動和居住的場所。
廟,分家廟(祠堂)和公眾廟。
家廟,是供奉祖神和處理家族事務的所在。而公眾廟宇,則是供奉自然神(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動植物等)和與民眾福祉有關的民間俗神(觀音、送子娘娘、龍王、福祿壽喜財神、行業神等)的地方。
觀,是道士供奉道家祖師和進行宗教活動的廟堂。
山西寺、觀、廟宇的布局都嚴格按照周禮制度。遵照中軸線貫穿主要建筑物,前朝后寢,左右對稱,一正兩廂,前低后高的原則建造。
由于寺、觀、廟宇是供神和敬神之所。故歷代在建造時不惜重資,選用上好的材料,講求施彩描金、精雕細刻,表示出對神的敬重之情。
明末清初發達起來的榆次晉商富豪——常家,于乾隆三十三(1768)年開始大規模地興建居宅,到清末已形成占地60萬平方米,包括平房、樓房、花園在內的民居建筑群。成為當時晉中有名的豪門富宅。
常家豪宅中,要數祠堂和書院建造裝飾得最為豪華。
常家祠堂,始建于清光緒五(1879)年,前后用時三年,耗銀二萬余兩。建成了三門四進院,中軸線貫穿大門、戲臺、二門(圖一)、獻廳、正廳等主要建筑,廂房左右對稱,由前至后形成主次分明,長幼有序的布局,完全體現了周禮的制度。
祠堂的裝飾重點在第一進院和第四進院。
第一進院,是石欄桿(石望柱)圍成的外院。62根望柱頭的須彌座上圓雕手法雕著吉祥禮器——香爐、瑞獸——獅子和吉祥水果,增添了祠堂的祥和氣息;一對由周身雕滿精美紋圖的臺基和高大墩座支撐的石旗桿,以及大門前的四尊石獅,帶給祠堂的是更多的莊重和威嚴;高臺階上五間門庭的檐柱雀替滿雕的祥龍瑞獸、仙禽靈草,則是家族高貴地位的象征。高臺階大門正對面是由240個壽字組成的大影壁。數字240里有4個60,60年為一個甲子;而4則代表四世同堂。它的象征意義是:祝愿家族興旺發達,和睦共存,代代綿長;家族成員多福多壽,福壽永鑄。
四院和三院,都屬祠堂的正院,中間用雕梁畫棟的獻廳隔開,形成上下院。下院的東西配房,是祭祖前后長輩休息的地方。獻廳里擺設祭祖供品。上院是正廳,正廳里供奉著常氏先祖牌位。左右配廳是備用廳,當正廳擺滿牌位時,按照左昭(父輩)右穆(子輩)的古制續行安放。
朔州崇福寺的千佛閣和鐘鼓樓(明代)、三寶殿(明代)、彌陀殿(金代)。它們都在寺院的中軸線上。
彌陀殿是該寺的主殿,也是文物的精華所在。殿身坐落在寬闊的臺基之上,襯托得整個殿宇更加高大雄偉。在安裝殿內柱子時,工匠們巧妙地運用了減柱法和移柱法,突出了佛位和禮佛位的空間,這是我國建筑史上的大膽創新。殿頂的蓋瓦、溝隴、屋脊的修筑都是唐宋做法。正脊兩端高大的琉璃螭吻,色彩鮮艷,結構緊湊,上彎的獸尾曲線,產生了一種藝術美,它們和琉璃瓦突出了殿堂的華麗和高貴。獸口大張吞吃正脊,顯示出非凡的氣勢,使寶殿更加雄渾壯觀。大殿窗欞的雕刻風格古樸大方、刀工洗練,非常精美,一看便知是出自名師之手。窗欞圖案紋飾多達十五種樣式。
歷經近九百年歷史的彌陀殿,至今仍然完好無損,為我們研究金代建筑和裝飾提供了很好的實物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