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古建筑—20個著名古建景點欣賞
很多時候只有當失去了,我們才知道珍惜。每日的矗立,我們只知道她是這座城市靜靜屹立的古建筑,一場大火,喚起了我們對她所有的關注。寧波歷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河姆渡文化。七千多年的歷史沉淀,給寧波留下了太多的古跡珍寶,在風雨的打磨中,這座城市更加熠熠生輝。
一:咸通塔:
咸通塔,亦稱天寧寺塔。天寧寺,原名國寧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年),規模宏大。后寺名數易,至民國初年改為天寧寺。天寧寺前原建有左右兩塔,可惜左塔已在清光緒年間圮廢,右塔即為咸通塔;因其塔磚右側有真書“咸通四年造此磚記”的銘文,故名;又因塔身較矮小,形似烏龜,所以又俗稱“烏龜塔”。解放初,天寧寺被拆,眾多寺院古跡蕩然無存,僅留古塔。咸通塔為磚結構,平面呈正方形,底層每邊長3.2米,占地面積10余平方米。咸通塔對研究江南古城明州(即寧波)的環境坐標、唐代的磚結構古建筑技術、制磚技術以及宗教的歷史和唐代寺觀的規模等具有重要的價值,它也典型地體現了江南唐塔凝重、含蓄的特點與風格。這實際上是唐代明州人理性精神和美學追求的一種象征。
二:天一閣:
天一閣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私人藏書樓之一。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為明兵部右侍郎范欽的藏書處。1982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后新增中國地方志珍藏館、麻將起源地陳列館等處。中國地方志珍藏館收藏全國各級各類當代地方志6730多冊,獲2000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最佳創意獎”,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行列。2003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點,2007年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
三: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是我國現存唯一以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剎。其地在今寧波市東20公里,鄞縣五鄉鎮寶幢。寺之坐落方位,在鄮山分支育王山之西麓。面對玉幾山,左界育王嶺,右是赤瑩山峽谷。三山擁處,吉林參天,修竹蔽日。西望古剎,寺在山奧之底,南而遠眺,俱在峰巒之中,有世外桃源之感。加之四周翠崗蜿蜒,群陵起伏,稱之為“六殊勝八吉樣地”實非虛言。早在南宗嘉熙元年(1237年),宋理宗就把其列為“天下五山之第二”。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被詔定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五”
四:天童寺:
天童寺位于寧波市東25公里的太白山麓,始建于西晉永康元年(300年),禪宗五大名剎之一,號稱“東南佛國”。全寺占地面積7.64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達3.88萬余平方米。有殿、堂、樓、閣、軒、寮、居30余個計999間。寺院坐落在層巒疊嶂的太白山下,“群峰抱一寺,一寺鎮群峰”,東、西、北三方有六峰簇擁。背枕巍巍主峰太白峰;左依東峰、中峰、乳峰;右靠缽盂峰,圓秀突起,狀如覆缽,聿旗峰,陡驚峻險,似旌展揚。唯獨南面天闊山遠,一條郁郁蔥蔥萬松大道恭迎賓客朝山進香。
五:蔣氏故居:
蔣氏故居系群體古建筑,它包括豐鎬房、小洋房、玉泰鹽鋪。其中豐鎬房在溪口中街,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積共1850平方米,大門、素居、報本堂、獨立小樓系原有,為清代建筑,其余都系蔣氏1929年擴建。小洋房為三間二層樓房,西式,前臨剡溪,后依武山, 占地240平方米,建筑面積共310平方米,建于1930年。玉泰鹽鋪位于溪口中街篾匠弄口,乃蔣介石出生之地,前后兩進,前進三間一弄樓房,后進為平房,占地716平方米,建筑面積600平方米,清末以來,鹽鋪曾兩次失火,房屋系1946年所建。蔣介石即出生在這里,現存建筑系1946年所建;小洋房為西式兩層樓房,臨剡溪、倚武山,1930年建,蔣經國留蘇回奉,偕妻方良、子孝文居此。
六:慶安會館:
慶安會館古建筑位于浙江省寧波市區三江口東岸。為甬埠行駛北洋的舶商所建,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落成于咸豐三年(1853年),既是祭祀天后媽祖的殿堂,又是舶商航工娛樂聚會的場所。是中國八大天后宮和七大會館之一,又是江南現存唯一融天后宮與會館于一體的古建筑群。2001年6月,慶安會館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改建為全國首家海事民俗博物館。建筑裝飾采用磚雕、石雕和朱金木雕等寧波傳統工藝,堪稱寧波近代地方工藝之杰作,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這里也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
七:鼓樓:
寧波鼓樓始建于唐長慶元年(821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它是寧波歷史上正式置州治、立城市的標志。寧波鼓樓是寧波市唯一僅存的古城樓遺址,是國家文物重點保護的古建筑之一。游人登樓,便可一覽寧波城之全貌?!白S樓鼓角曉連營”,元代詩人陳孚的詩句,體現了鼓樓在我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古時鼓樓設有報時的刻漏和更鼓,日常擊鼓報時;戰時偵察瞭望,還負有保城池,抵外侮的使命。當年明州刺史韓察將州治從小溪鎮遷到寧波“三江口”,以中山廣場到鼓樓這一帶為中心,建起官置,又立木柵為城,后來又以大城磚石筑成城墻,歷史上叫子城。子城的南城門就是現在的鼓樓。
八:天封塔:
天封寺,先塔后寺,寺以塔成,建于五代后漢乾祐三年(950),初名“天封塔院”,后賜名為“天封院”。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占寧波,天封塔、寺毀于兵火。紹興十四年(1144)重建。嘉定十三年(1220)再毀。元泰定三年(1326)大圮,至順元年(1330)修復。至正年間(1341—1368),平章方國珍、弟國珉重建塔院。明永樂十年(1412)雷火擊毀三層,同年重修。嘉靖三十六年(1557)臺風飛墮塔頂,三十八年重修。清順治十七年(1660)大修。乾隆十六年(1751)八月,臺風大作,飛墮塔頂;二十一年(1756)重修,嘉慶三年(1798)十二月修塔將成事,因塔燈失火,致塔檐、平座、欄桿具焚,只余磚砌塔身。1935年重修。1984年6月,寧波市考古研究所對地宮進行了考古發掘,共出土銀殿、銀塔等文物140余件,其中銀殿、銀塔等鐫有“紹興十四年”銘文。1989年12月,按宋塔風貌落架重修工程竣工。1981年12月,天封塔被寧波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九:前童古鎮:
前童鎮,始建于南宋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地處浙江省寧??h西南,面積68平方公里,人口2.6萬,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地理環境獨特的江南古鎮,先后被命名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和浙江省旅游城鎮。前童鎮是浙江省寧波市寧??h轄鎮。地處寧??h西南,由原竹林、前童二鄉合并而成,面積68.77平方公里,2005年總人口2.6萬,鎮人民政府駐地前童距縣城10公里,鎮以駐地命名,鎮政府所在地北大街5號。前童鎮東臨一市鎮、躍龍街道,南連桑洲鎮和三門縣,西與岔路鎮毗鄰,北黃壇鎮、躍龍街道接,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地理環境獨特的江南古鎮,先后被命名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浙江省旅游城鎮”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十:鄭氏十七房:
系鄭氏一支南遷后世居之地。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季弟友鄭桓公于陜西華縣立, “鄭國”為王。五代時,社會動蕩,戰爭頻繁,民不聊生,鄭氏一族三次舉族南下。據清光緒《鄭傳笈朱卷》載,鄭氏一支“宋南渡遷居靈緒鄉(今鎮海澥浦一帶)擇山之陽塘路沿,稱路沿鄭。傳六世之后,分居十七房,始祖賁,明貝也 贈登士郎,晉封林郎”,后繁衍成族?,F存“鄭氏十七房”絕大部分為清乾隆至光緒年間建筑,現有鄭氏群宅住民335戶,1024人。
十一:慈城古建筑群:
慈城古建筑群,位于寧波市江北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慈城鎮。慈城是江南極少數保存較為完好的縣城,保存了完整的傳統生活結構方式,保留下來的傳統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還有孔廟、會館、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構筑物。遴選出來的慈城古建筑群是其中最優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其中孔廟布局完整,規模宏大,為浙東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文廟,反映了儒學在傳統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深遠的影響。明代的甲第世家、福字門頭、符卿第、布政房和清代的馮宅等名人故居,做工精致,用料考究,是當地民居的代表作,其周圍仍保留了完整的傳統街區,歷史環境未有大的改變,集中地反映慈城明清時期建筑風格和生活氣息。馮岳彩繪臺門是江南彩繪的重要實例,具有宋式彩畫的遺風。
十二:白云莊:
白云莊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在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西郊管江岸,小橋、流水、人家,風光如畫,古建筑青磚黑墻、古樸莊重,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浙東學派代表人物黃宗羲所創“甬上證人書院”的講學處。白云莊原為明末戶部主事萬泰的祠莊,后因其子萬斯選著有《白云集》,世稱“白云先生”,故名。自黃宗羲到白云莊講學后,甬上文人聚集于此,弦歌不斷,盛極度一時。清末書院及白云莊均已圮廢,1934年邑人楊貽誠重建。白云莊建筑面積650平方米,主體建筑坐西朝東,前后二進,均系磚木結構的平屋。南面為故居,“浙東學派”另一主要人物萬斯同也在這里居住過。西北為萬邦孚和萬斯選之墓,萬邦孚系萬泰之父,曾任左軍都督府僉事,萬斯選系萬泰第五子,是同輩人中的領袖人物,黃宗羲親自為他撰寫墓志銘。白云莊是浙江文化的象征,以浙東學派的學術要地而馳名中外。
十三:七塔寺:
七塔寺在寧波市江東區百丈路183號,是市區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寺院,也是浙東著名四大叢林之一。始建于858年(唐大中十二年),稱東津禪院,曾改稱"棲心寺"、"崇壽寺"、"樓心寺"。后因在康熙年間寺前建有七座石塔代表七尊佛而得名。"文革"期間,該寺遭到破壞。1979年后,逐漸修復寺前七塔、寺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方丈殿、藏經樓、鐘樓、玉佛閣、慈蔭堂、東西廂房及圍墻等,建筑面積1.14萬余平方米。
十四:虞氏舊宅:
虞氏舊宅位于浙江省慈溪市龍山鎮山下村,是近代中國民營資本家虞洽卿赴上海經商發跡后在家鄉營造的私宅。由相對獨立的兩部分、共五進建筑組成,通面闊59米,通進深94米。前三進于1916~1919年建成,為傳統的木結構建筑,由大門三間、廳堂九間二弄、后樓九間二弄、左右廂房各兩間等構成。后二進于1926~1929年建成,為西洋式建筑,每進九間二弄,以新古典主義風格為主,同時又博采眾長,形式不拘一格,明顯地體現出中國傳統建筑的風格,是整個虞氏舊宅的主體建筑和精華所在。前后兩部分之間以一條寬3.5米的長弄相隔,前窄后寬,形似“呂”字。虞氏舊宅建筑群在布局上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主次分明,過渡自然,是近代建筑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其建筑施工達到了很高的工藝水平,房屋裝飾也獨具特色,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十五:百梁橋:
百梁橋建于北宋年間,距今已有925年的歷史,橫跨鄞江之上,是浙江省僅有的最長石礅木梁古廊橋,氣勢宏偉,結構完整,歷史悠久,是研究古代橋梁的難得實例。被稱為“浙東第一廊橋”。該橋全長77.4米,寬6.18米,六墩七孔,橋上建有瓦屋橋廊。因橋梁有124根大杉木架設而成,故曰“百梁橋”。
十六:溪口文昌閣:
又稱奎閣、樂亭。在奉化市溪口鎮。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至民國已破敗不湛。1924年重建,至次年建成面積500平方米的兩層樓房,為蔣介石的私人別墅和藏書樓。 1927年蔣宋聯姻后,曾攜宋美齡來此小住?!拔靼彩伦儭焙髲垖W良將軍被軟禁在溪口雪竇寺前,曾在此被暫囚數日。 1939年12月12日,文昌閣被日機炸毀?,F建筑為1987年在原址按原樣復建。建筑樓房500平方米。塊石壘臺,青磚砌墻,飛檐翹角,梁架雕人物花鳥,廊飾花窗,閣頂懸紅木宮燈。蔣介石改其名為“樂亭”,寫有《樂亭記》以述其勝,回鄉時常居此。但溪口人仍習稱為文昌閣,而稱東北側的兩層方亭為樂亭。登閣觀景,滿目青山、煙市,風景分外迷人。
十七:武嶺門:
武嶺門,位于浙江奉化溪口鎮,距武嶺山脊,扼古鎮門戶,原址武嶺庵,設有茶亭。1929年拆建仿古城樓,兩層3間,飛檐翹瓴。1929年之前是一個小庵堂,1930年被蔣介石改建為三間兩層的武關式城門建筑。門額兩面都鐫“武嶺”題字,正面為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所寫。背面是蔣介石親筆手書。2007年4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八:柔石故居:
柔石故居,位于城關鎮西門柔石路4號。柔石(1902-1931),原名趙平復,寧海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青年革命作家。在魯迅支持下,創辦“朝花社”,出版《朝花周刊》、《朝花旬刊》等刊物。
十九:它(tuō)山堰:
它山堰是中國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樞紐工程。位于浙江寧波市鄞州鄞江鎮它山旁,樟溪出口處。位于浙江省寧波市西南,唐代大和七年(公元833年)由縣令王元瑋創建。它與國內的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雪竇寺:
雪竇寺,全稱雪竇資圣禪寺(位于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鎮西北),在溪口鎮雪竇山上。晉時建于千丈巖瀑布口,稱瀑布院。唐會昌元年移建今址。景福元年擴建,建筑規模宏大,佛殿齋堂,經閣鐘樓,禪房藏室 ,丹數百楹,計6000多平方米,藏經閣藏經萬卷。南宋時與杭州靈隱、天臺國清、寧波天童諸寺齊名。明時被列為“天下禪宗十剎”之一。民國后香火日衰。1968年因蟻害而拆除?,F建筑為20世紀80年代新建。寺前有古銀杏2棵。寺后有張學良將軍在被囚中植楠木2株,至今尤茂。